當前位置: 資訊> 【深度】河南“爛場雨”給收割機帶來大機會?短暫銷售高峰難改存量競爭現實
【深度】河南“爛場雨”給收割機帶來大機會?短暫銷售高峰難改存量競爭現實
多位受訪者對界面新聞判斷,如果不是天氣異常,河南省現有收割機數量加上跨區作業的收割機,已能夠滿足河南省內的需求,只是,天氣異常才打亂了小麥收割節奏,導致了麥收需求的集中爆發。
界面新聞記者|謝小丹 實習記者 岳棟
2023年5月25日以來,剛剛進入麥收時節,河南省就遭遇近10年以來最嚴重的“爛場雨”天氣,導致局部地區小麥霉變發芽。近日,河南全省上下全力開啟了“雨口奪糧”作業。據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消息,截至6月8日8時,河南省已收獲小麥7506.8萬畝(約占全省種植面積的88%)。
遭遇了“爛場雨”后,多地農戶開啟了等待收割機的狀態??瓷先?,小麥收割機似乎還有市場缺口,那么,目前收割機的保有量對于河南這個小麥大省來說是否足夠?
根據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公告顯示,目前全河南省現有17萬臺輪式收割機和3萬多臺履帶式收割機。而2022年麥收高峰期,河南省日投入聯合收割機數量為11.2萬臺。從數據上看,河南省現有收割機數量已接近2022年高峰期日投入收割機數量的2倍。
此外,除河南省內自有的收割機外,外省市跨區收割機也是河南省小麥收割的主要力量。農業農村部農機作業監測與大數據應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瑛對科技日報表示,2022年農機北斗大數據分析顯示,河南約7成的小麥是由外省市跨區收割機完成收割的。
多位受訪者對界面新聞判斷,如果不是天氣異常,河南省現有收割機數量加上跨區作業的收割機,已能夠滿足河南省內的需求,只是,天氣異常才打亂了小麥收割節奏,導致了麥收需求的集中爆發。
此外,鄭州中聯收獲機械有限公司市場部趙部長對界面新聞解釋,“今年天氣比較不正常,今年過冬天氣比較冷,今年小麥返春比較晚,小麥有一定程度減產,今年雨季來得也比較早,所以需要搶收,主要是河南南部地區,南陽、駐馬店受的影響比較大。”
蒙城麥客幫農業機械服務有限公司跨區收割團隊的蘇杰也記得,“爛場雨”來臨前,還曾聽說跨區作業的農機手趕到河南,卻發現農戶反饋麥子不熟,無法收割,后來雨就來了。
某種程度上,輪式收割機也在今年異常的天氣下,成了短板。蘇杰告訴界面新聞,輪式收割機在下雨天無法作業,但履帶式收割機則可以下地作業。
但在河南,卻是輪式收割機的保有量遠遠超過履帶式收割機。趙部長對界面新聞解釋,“履帶式收割機更適應多元化作業,既能收水稻,也能收小麥,還能收其它作物。而輪式機主要就是收小麥和谷物的。河南省屬于北方旱田的種植區域,主要是輪式機作業,履帶機保有量比較小,市場需求也比較小。”
因此,今年留給收割機作業的窗口期比往年要給短,由于搶收需要,對收割機的使用需求也集中爆發,于是這才出現了農戶等待農機手的場景。
小麥收割機進入存量競爭
在“爛場雨”帶來的搶收需求帶動下,鄭州中聯收獲機械有限公司也迎來短暫的銷售小高峰。“從前期搶收的情況來看,確實出現了產品斷檔的情況,需求比較旺盛,銷量對比同期和環比都出現了提升,雖然還沒有達到我們的理想預期,但確實出現了三、五天時間的購機小高峰。”
但由搶收需求帶來的購機小高峰只能是農機企業的意外之喜,無法改變收割機市場進入存量競爭的格局。趙部長也判斷,隨著河南小麥收割的推進,這場短短的購機小高峰也不會持續下去。
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國內稻麥收獲機械社會保有量達到113.4萬臺,已經完全滿足市場需求,自2014年開始,小麥收獲機年銷量開始慢慢下滑,開始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市場集中度也進一步加深。
有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生產企業由36家逐年減少到不足20家,經銷商數量從1725家減少到了目前的1100家左右。
“生產企業中,像雷沃、谷王等品牌還占據了60%-70%的市場份額,剩下的一部分市場則由像我們中聯收獲、東方紅、泰利農發等企業消化吸收了。”趙部長說。
從數據上看,最近三年,收割機市場也曾迎來市場增長機會,在2019年下滑到低點后,自2022年開始出現了增長的趨勢。凱斯紐荷蘭中國與蒙古國商務總經理李康曾在凱斯紐荷蘭媒體開放日上介紹,2020年收獲機銷量117468臺,2021年收獲機銷量128768臺,2022年收獲機銷量169776臺,其中玉米收獲機、水稻收獲機、輪式聯合收割機銷量也都呈上漲趨勢。
李康對界面新聞解釋,收割機市場上漲因素主要有三個因素。其一,近幾年來糧食價格一直高位運行,收割機作業費穩中有升,對保障收割機投資回報率是利好消息;其二,高效率的收割機械是推動收割機市場銷售不斷上漲的主要原因;其三,在保障糧食安全的背景下,國家持續加大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力度,近年來中央財政支持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平均220億元左右,保障以收割機為代表的農機購置補貼連續性。
但這種上漲趨勢在2023年可能很難持續下去。位于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的一位收割機經銷商對界面新聞表示,2022年收割機銷售翻倍增長,基本上每個地方都賣了2年的量,造成市場透支,今年收割機賣得很少。
況且即使近三年銷量漸漸上漲,與2013年巔峰期也無法相比。“對于企業銷售來說競爭形勢也比較嚴峻,銷量逐年萎縮。”趙部長說。
根據趙部長分析,收割機銷量下滑,一方面是由于這幾年市場保有量大,另一方面,市場保有量,飽和度高,而小麥種植面積也沒有明顯擴大,導致農機手作業收益率逐年下滑,市場競爭激烈。
“例如,去年收割一畝地才30-50元,如果不收夠1000畝以上的話,成本可能還收不回來。但隨著收割機保有量的增大,農機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即使2022年天晴的情況下,不少跨區作業的農機手也接不到活,沒有掙到錢。”趙部長說。
因此,農機手們不得不想方設法應對市場競爭。如蘇杰選擇與幾名朋友一起合作,以車隊的形式運營,相對容易接到訂單。
此外,趙部長還注意到,農機手們對收獲機的使用需求也在發生改變,趨向于更大馬力、效率更高、性能更穩定的小麥收獲機。這樣迫使生產企業開始從產品到市場營銷等多方面進行升級轉型,“像原來市場上多是喂入量為5kg、6kg的機型,今年基本上產品是以9kg、10kg為主,9kg銷量今年已能占到72%以上了”。
農機商業化
農機手,這并非一種新興的職業。近些年,由于個體農機手或者農機合作社等組織形式早已成為了購買收割機的市場主力。
“由于有國家的農機補貼,很多農民都愿意購買一臺收割機,但家里就那么點地,買一臺收割機是否劃算,對農民來說也是一個問題。”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對界面新聞指出。
中聯收獲趙部長表示,以河南為例,一人分到的土地也就一畝多,一家4口的家庭可能有6畝地,再加上承包土地,普遍農戶種植的土地在10畝、20畝左右。
某種程度上,這也帶來了收割機的商業化。據趙部長介紹,目前收割機的購買用戶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自有土地,收割機自用,第二種則機器商業化,機手通過收割機干活掙錢,能占到75%以上。河南是農業大省,土地流轉比較慢,農機購買主要是個體,以個體作業來產生收益,像江蘇、浙江等發達的省份,土地流轉快,基本是以農機合作社還有農場這樣的組織形式購機。
而跨區作業是農機手的普遍選擇。據趙部長粗略估計,河南省60%以上的農機手往年都會參與跨區作業,“跨區作業從四川開始,四川、湖北、湖南、河南、河北最后到內蒙,一年下來大概能收3000畝地。”
李康還發現,個人客戶對收割機價格較為敏感,普遍希望收割機投資回報率(ROI)控制在3年之內。
對農機收益率的追求也會影響到農機手的購機選擇。譬如,“履帶式收割機銷量比輪式收割機更高,履帶式收割機機價格有優勢,而且跨區作業比較方便,全國水稻種植面積比小麥種植面積更高,且履帶式收割機可以多元化作業,收益率更高,所以銷量每年都比輪式收割機要高。”
機主購買收割機后的商業化也使得國內的聯合收割機制隨之改變。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近日對界面新聞介紹,早些年,國家實行的農機聯合作業制度還是比較友好的。每年夏收和秋收,東北等地區的大型農機具都是通過調配統一從南方最先開始收割,經過一兩個月的時間逐漸向北收割。由于近幾年各地經濟發展,本地農民大量購買農機設備,這個聯合作業機制名義上已經不存在了。
李康對界面新聞介紹,目前,跨區作業收割機主要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方式進行調度。
李康表示,政府引導主要通過省市縣三級日調度制度機制方式進行調度,而市場化運作主要通過“市場經濟人”方式進行調度,即收割機手向“市場經濟人”支付一定比例的信息費后獲取相應的作業信息。
此外,李康還觀察到,近年來,伴隨平臺經濟發展,也出現了類似嘀嘀出行的作業供需平臺。供需雙方通過第三方平臺,解決“三夏”期間小麥收割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 暫無評論